看国外的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理财能力

理财教育在国外是非常受重视的学科,像欧、美、日、以色列等一些发达国家都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我们国家很多家长在长期以来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早早教孩子金钱和与钱相关的一些事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甚至人生观,因此不重视孩子财商的教育。其实家长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来替你进行理财教育,那时候恐怕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家长都是如何培养子女的理财能力,尽管社会背景存在着差异性,但这些理财教育的独到之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美国:理财教育目标明晰,重视培养财务独立意识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他们对于子女理财教育的目标却是非常明晰的,便于家长在各个阶段因材施教。美国家长一般的理财教育培养目标为:

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

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而且能够数大量的硬币;

7岁:能看价格标签;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

9岁:能够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时使用;

11—12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理财事实,并能制定、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13岁至高中毕业: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从以上教育目标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理财教育非常实际,孩子从小就会培养对钱和价格、数字方面的敏感度,而且美国家庭也非常强调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有钱、与人分享钱财。一般的美国人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人认为凭劳动获得收入。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各种切合实际的金钱教育,美国人的孩子基本具备了很强的独立性、经济意识以及经济事务上的管理和操作能力。如果必要的话,一个十五六岁的美国少年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大都不成问题。但是很显然,美国人的理财教育中赚钱高于存钱,这也是美国家庭储蓄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英国人向来以保守著称,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

作为发达国家,英国人的这种精打细算不完全是为生活所迫。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计算,每人每月能挣3万多元。但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尤其善于理财的英国女性,年轻的时候,她们积蓄钱财,省吃俭用,热热衷于在各地购买房产,退休后,把多余的房产出租或出售,获得大量收入,连英国女王也不例外。

自然,英国人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了下一代。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可见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更多倾向于保守的储蓄加房产投资计划,他们认为财富放在看的见得地方比较稳妥。

日本:自立更生、勤俭持家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勤俭持家的观念愈加被日本人推崇。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会教育孩子节省使用零花钱以及储蓄压岁钱。而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的账本。

从美、英、日三个发达国家的理财教育来看,节俭、储蓄、严格管理财富都是理财教育的主题,而在严格的理财教育背后,则更深的涵盖了家长对孩子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用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要求和期望,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之处。



哎呀,环球小编暂时没收集到儿童理财能力相关的品牌排行,可以看看右侧信息,有很多与《看国外的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理财能力》相关的资讯